第880章 孔门七十二贤 (第1/2页)
作为穿越者的庆忌知晓,两汉时期有许多小人利用察举机会,或贿赂或靠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对象。 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 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豪强。 还有,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此有了评议之风。 “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 历史上,这种恶劣风气还遗留给了后世,在魏晋时尤为明显。 “清议”名士中有许多是“刻情修客,依倚道艺,以就声价”者,清议成了这些伪君子攫取名利、捞取政治好处的资本…… 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这不易做好,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 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他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假的,亦或他以后发生蜕变。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譬如《后汉书·许荆传》中那个挖空心思、沽名钓誉的许武。 王莽篡汉前,谦恭至孝,有很大的声誉和威望。 后来却成为篡汉的历史罪人,正所谓“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而且庆忌深知,察举制容易使世家的形成,垄断仕途。 譬如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 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 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 像是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那已经形成了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 察举制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了。 魏晋时产生极端腐朽的士族便是两汉察举制严重弊端所致的。 庆忌明明知道察举制的弊端,为何非要在吴国推行察举制? 原因不外乎国情所致。 吴国现在迫切的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为国效力。 盖因这个时代的士子,操守极高,绝大多数清正廉洁,好名声而不在乎权利。 所以察举制适用于当下,可能在吴国推行上百年,都不成问题。 当然,为了避免世家大族的形成,垄断仕途,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庆忌必然要留有后手,及时纠正一下。 别看吴国现在拥有天下列国当中最多的士子,人才储备也最多,但还是供不应求。 …… 太子恒从金陵赶到咸阳之后,庆忌就让他负责考核朝臣官吏的事宜。 说到底,太子恒毕竟是吴国的储君,庆忌必须要信任他,给予他较大的权力。 庆忌不止要做一个优秀的国君,也要做一名优秀的父亲。 此时,在咸阳王宫的滋德殿内,庆忌与王后季蔲坐在一起,陛台之下,则是正襟危坐的太子恒。 经过数日的考核之后,太子恒已经写出一份奏表,向庆忌提出自己评议的朝臣官吏。 除了三公九卿等级的大臣之外,每个人,或升,或降,或调任,或留任。 这么长的一份名单,不止是一道奏章那么少,而是在庆忌的御桉上,被堆积得宛如小山一样。 这让庆忌一个人处理这些政务,还是有些困难的。 他虽不是事必躬亲的勤政君王,却在这种事情上,马虎不得。 因为每一位朝臣官吏的任命,都可能影响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