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捆绑国人 (第2/2页)
谋生,若有发现,严惩不贷,一律抄没家产,举家流放!” 对待民间放贷、典当的事情,庆忌还是深恶痛绝的。 时至今日,吴国的商业这般发达,还衍生出了一些让人不齿的行当。 譬如典当行,以及一些商贾、土财主甚至是贵族放高利贷的情况。 这导致不少的黎庶吃尽了苦头,甚至是家破人亡。 而碍于字据,国人又告状无门,官府也拿他们无计可施。 随着钱庄的出现,相应的法律条文也会应运而生。 “文种、曾点。” “臣在!” 被点到名字的左丞相文种以及治粟内史曾点站了出来。 “设立钱庄之事,交给你们全权负责。先在长安郡试验,三个月后,逐步向全国推广,务必要做到一个县,至少有一家钱庄。” “钱庄归于治粟内史管辖,有别于各地官府,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运转体系,各地官府无权干涉钱庄的任何事务。” “诺!” 钱庄的设立,是为了方便国人。 至于国家财政能从中所获得的利益,庆忌却是不太看重的。 若不是考虑到这个时代没有高明的防伪技术,以及时机还没有成熟,庆忌甚至都想将银票推出来了。 在原来的历史上,银票由商人自由发行。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银票”。 这时的银票,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票”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银票铺,并在各地设银票分铺。 由于银票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银票图桉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银票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银票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 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银票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 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银票,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 这种银票就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银票。 庆忌并不会一蹴而就,想着给国人一点适应的时间,按部就班之后才会搞出银票,让银票随着钱庄广泛流通。 这个时代的人,还是非常讲究诚信的。 忠、孝、仁、智、礼、义、信,这是刻在华夏人骨子里的印记。 最诚信的典范之人,莫过于庆忌的叔祖季札…… 所以说,庆忌也不必担心有人敢于伪造银票,会伪造银票。 因为伪造银票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困难的事情。 相应的防伪技术,吴国一样能研制出来。 钱庄的设立,也是庆忌为了捆绑国人的一种手段。 为何? 国家财富集中于钱庄。 有朝一日,吴国要是陷入崩溃的边缘,国家混乱,货币体系一定会土崩瓦解。 到那时,国人何去何从? 要么想方设法的帮助吴国渡过难关,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要么干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因为,到那种危难之际,吴国势必会动用钱庄里钱财充当军费…… 好比欠了银行几万亿的人,你敢让他挂掉? 他活着,说不定日后能把钱还上,死了就一切化为乌有。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 庆忌在设立钱庄的事情上,是用心良苦(居心不良)的。 至少,如果能把国人的财富集中到钱庄,吴国就能依靠钱庄里的钱赚钱,还能不断对外发动战争,经过财富掠夺之后,又把钱还到钱庄。 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了。 从今往后,吴国就再也不愁没钱花了。 当然,前提是能把窟窿补上,不然那就是恶性循环。 总而言之,钱庄的存在,对于吴国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庆忌的有生之年,基本上不会用钱庄里的钱—— 没必要。 后世之君就不好说了,但是庆忌已经帮他们捆绑了国人。 至于列国会不会效彷吴国设立钱庄,这就不是庆忌要考虑的事情了。 齐、宋、鲁、卫、燕等诸侯国,现在都是苟延残喘,如同秋后的蚂蚱,蹦哒不了多久,谁敢把钱存进去? 那多半会打水漂儿。 黎庶可不是好湖弄的傻瓜。 要设立钱庄,没有足够的公信力,根本不可能。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