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祯绝不上吊_第139章 用得着捧起,用不着丢弃,这是公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9章 用得着捧起,用不着丢弃,这是公理 (第1/2页)

    这条天然分界线上,有着无数雄关,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太行八陉(xing)。

    一条太行山,一部华夏史。

    从愚公移山,到悬车束马窬太行(yu),到晋冀豫……

    无数英雄儿女,在这条山脉上,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故事。

    太行——华夏的脊梁!

    河南处在河北的这三个半府,大都在太行山山脉地区,境内嵩山峻岭连绵。

    卫辉府的淇县,一样是这样的地貌。

    提起淇县,很少有人听过这个名字,若是说起了另一个名字,却堪称是人尽皆知!

    朝歌!

    淇县就是殷商故都,就是那个号称“大都无防”,纣王自焚处的古都朝歌……

    这淇县,有一个被百姓们唤作孙老官的致仕官员。

    却是那前监察御史,崇祯朝转福建道监察御史,后升为四川布政使参政,分守川南道……这可是三品的封疆大员。

    此人,正是孙徵兰(zhi)。

    孙徵兰给淇县留下了很多遗产,玉皇阁、文昌阁、关帝碑……都是他捐献的。

    按理说这样的一个致仕老官,在民间声望又很好,本该安享晚年才是。

    然而,孙徵兰却很是忙碌。

    他在自己老家——处于太行山区的南阳村,修了一座超过规格的府邸,很多形制都是皇室专用,然后又召集流民,训练士兵。

    此时,淇县官府已经挂起大顺的旗帜,为了掩人耳目,孙徵兰将练兵处放在了一处四面悬崖,顶部平坦的峭壁上。

    然后,他高调的四处行走,遍寻悬崖题诗刻字。

    将外人的视线,都吸引到自己身上。

    (后世的淇县,研究明史者都有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扯淡碑!

    也就是“泰极仙翁脱骨处。”

    就是那个疑为崇祯,又疑为穿越者的“再也不来了”……

    这泰极仙翁,与孙徵兰交往甚密。

    孙徵兰留下的诗句中,泰极仙翁曾多次出现。

    在明末清初的这段时间里,孙徵兰曾带着自己训练的义勇,多次与当地知县菜鸟互啄,甚至一度控制淇县。

    未几,清兵入关,双方斗过一场,孙徵兰大败,遂遁入深山,终生不再复出。

    他死后十几年,他的侄孙孙振仍,才出来做官,曾参与平定吴三桂,康熙打“马上风”葛二蛋的时候,孙振仍负责整个大军的粮草守备。)

    ……

    “万幸,万幸!”

    “苍天保佑啊!”

    “列祖列宗在天有灵啊!”

    听闻皇帝从京师逃脱,直奔河南而来,孙徵兰欣喜莫名。

    他当官的时候,虽然不是两袖清风,官场接受的陋规,却也大都捐给了淇县。

    这些年来,修建各处亭台楼阁,已经耗干了他毕生积蓄。

    等崇祯十五年,他返回家乡时,已经没有多少银钱了。

    当时局势越发的紧张,他在老家——易守难攻的南阳村,修建了一处简陋的二进院落,准备待局势进一步恶化的时候,接皇帝南下,以充为行宫。

    身为御史,又曾做了一地主政官,对于朝堂的斗争,孙徵兰知道的清清楚楚。

    他明白,若是正常路径,朝臣是不会允许陛下南下的。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