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 (第2/3页)
后退,那么这种颓势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止不住。 反复思量许久,颉利可汗这才说道:“你与阿史那思摩,去与秦王议和,请与梁朝和亲。” …… 议和的结果,是秦王答应了突厥人和亲的请求,同时赠送了一些金帛财物,而突厥人则是赠予了一些牛羊作为回礼。 如此一来,双方都得到了可以接受的结果。 突厥人跑了这么一大圈,又被秦王当众斥责了一番,颉利可汗需要一个台阶下。 而秦王虽然做出了十分强硬的姿态,但他也知道此时与突厥全面开战并不明智,所以也就交出了一些金帛财物,做出了适当的让步。 完成了武德七年的挑战之后,剩下的,就只有武德九年的渭水之盟了。 而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李鸿运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问题:渭水之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突兀的事件,它是梁朝与突厥人矛盾的一个总爆发。 其实早在梁朝还未起兵平定天下的时候,突厥人就已经对中原虎视眈眈。 而梁高祖在最初,也不过是突厥人扶持的其中一支而已。 在梁朝统一之后,突厥人便开始频繁南侵。 这些南侵虽然也记载在史册上,但后人想到梁朝与突厥人的关系时,往往只会想到梁朝没过几年就灭了突厥,所以会以为突厥根本不是什么心腹大患。 但真正身临其境地体验一番之后,李鸿运却发现,其实突厥的每一次南侵全都是危机四伏。 而一着不慎,就很有可能会让靖平之变提前上演。 如果按照梁高祖与太子的想法,将京师前往樊邓会怎么样? 突厥人必然更加肆无忌惮地南下,在长安、河东甚至河北等地长驱直入。 到时候,这三个地方都将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长安和关中地区,既然要迁走,那么焚城、移民是必然结果。但是,那么多百姓在关中地区都有自己的土地,必然是故土难舍。 所以,再怎么迁,富庶的关中地区也仍旧保留大量的财富,而突厥人的肆虐,将会让这里变成嗷嗷待宰的肥羊,遭受深重的苦难。 河东是梁朝的起兵之地,但这里也是直面突厥人威胁的地方。 原本京师在长安,还可以顺利地将力量辐射到河东,一旦南迁,河东就会显得鞭长莫及。突厥人可以隔三差五就到太原附近旅游一番,河东的诸多城池都将在突厥人的窥视之下。 至于河北的情况则更加糟糕。 因为河北本就是突厥人势力渗透最多的地方,在窦建德死后,刘黑闼第一次被秦王击败后,就是从突厥借了骑兵南下。 樊邓之地对河北的控制力更弱,到时候整个河北降而复叛也不是没有可能。 突厥人每一年南下,动辄都带了十余万大军,而每一次处理不好,都会变成一场灾难。 也幸亏有秦王在,才屡屡化险为夷,更是绝了梁高祖想要迁都的愚蠢想法。 李鸿运整理了一下情绪,再次选择武德九年,开始挑战。 经过了前面的预演之后,他已经对这次的挑战充满信心。 …… 周围的场景快速变幻,六骑再次从玄武门冲出,直扑渭水。 而在渭水北岸,突厥人的骑兵旌旗如云,绵延不绝。 再次来到这个熟悉的场景,李鸿运的感觉有了变化。 这并不是说他所附身的梁太宗得到了某种强化,《暗沙》中并没有那种完成特定任务后角色会明显增强的设定。 是李鸿运自己的心态变了。 第一次扮演的时候,李鸿运其实没有想太多,他只是将梁太宗当年做的那些事情、说的那些话全都复现了一遍。 但结果是,突厥人压根没理他,直接就打过来了。 而现在,李鸿运通过前面几次与突厥人的交锋,不仅仅是在突厥人心中建立了极高的威信,也让他更能够理解和扮演当时的梁太宗。 就像两年前的五陇阪一样,梁太宗说的话,和他的行为,都是仔细规划过的,而并不是简单的虚张声势。 战马奔踏之间,已经来到了渭水边上的便桥。 “颉利可汗! “两年前在五陇阪,你我申固盟约、约定和亲,今日为何又带兵犯我疆界!如此背盟反复,有何面目做突厥之主!” 这番话豪气干云、威风凛凛。 上一次,李鸿运也是用了差不多的说辞,但突厥人根本无动于衷。 但这次,突厥人的反应明显有了变化。 大军竟然有了一些骚动! 尤其是在最前方的那些突厥人,脸上明显写满了诧异和意外。 此时,颉利可汗、突利可汗以及突厥人的各个小头目都聚在一起,隔着渭水望向长安城。 显然,他们此时还并未下定决心立刻开战,存了一些耀武扬威的想法。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