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六篇(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六篇(十) (第1/3页)

    言归正传,我们且看《左传》第一筮例,周太史筮出《观》之“否”后是如何进行的一凡‘推理’。

    “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

    周太史筮出“《观》之《否》曰”的内容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这句‘天机’话来。但这‘天机’还得靠占筮者去解读。周太史把“观国之光”理解为出国观光了,也就联想到陈完要出国。

    “利用宾于王”,周太史倒没有理解错,认为陈完到外国要做君王的上宾。这是从《观》篇里的一句话,而被巫史当成占辞来算卦用了。而“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在《周易》“观”篇中的本义是讲给君子听的一种政治道理。这“观国之光”不是去某国观光,而是让君子观察了解国家的礼乐风尚,才能有利于做好君王的助手去治理好天下。而周太史把这《周易》当筮书,自然把这句话当占辞来运用了。也只能硬着头皮从这句话里附会、联想出陈完日后的事情。周太史就从这句话里望文生义出小敬仲长大后到另一个国家当君王的上宾的‘天机’来。应该说,算到小敬仲长大后到另一个国家当君王的上宾,就行了。这一卦就可完事了,陈侯不会不满意的,照样给卦钱的。因为陈侯这个诸侯国里也早已划定过接班人了。以后陈国的君,小敬仲是没有份的。到国外一个君王那里当上宾,陈侯也不会不满意的。但那又是以后的事,算的对与不对,陈侯也追究不了周太史的责任。中国的算卦业,本身是一个天生的不负责任的行业。可周太史的神断还在后面呢,周太史话锋一转,下面的内容就脱口而出了:“这个人恐怕要代替陈而亨有国家了吧!”这可不是光做个君王的上宾,而是还要亨有国家的。这被算卦的是小陈完,是陈侯的儿子,也许不是法定的国君继承者,也许周太史知道陈国的情况,第一句话说出来,是探口气,再接着往下说。也许周太史觉察到了什么不对,但有进退之路。本身“代陈有国乎”?就不是一个肯定句。如同今天街头算卦先生往往说出一些模凌两可的话。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里,官方的太史也是这种说法。接下来周太史话锋又一转说:“不在这里,而在别国,不在这个人身上,而在他的子孙。”这样就免除了陈侯的担心,要是陈完长大后“代陈有国”,那么‘太子’就不是推翻了吧。这下还好祸不起萧蔷。小儿子完,日后尽管是他的子孙还能建立国家,陈侯听来,岂不感觉也是件好事。这周太史一下子算出陈侯的儿子陈完的子孙,也就是陈侯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到某一辈时,在别国亨有了国家。周太史的本事太大了,“八卦筮术”也太神奇了。但是若细想一想,为人算卦,算以后怎样、怎样要比算已发生过的事好算多了。算八辈子以后的事,就更好说了。那么周太史又是如何看出陈完的子孙的子孙“代陈有国”呢?

    周太史看出这‘天机’,可是从“卦象”(即八卦取象)上看出陈完的子孙的子孙日后“享有国家”的。周太史接着说:"光,远而自他有耀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林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这段话用现代的话说是:"光,是从远方照耀而来的,“坤”卦象代表“土”。“巽”卦象代表的是“风”。“乾”卦象代表的是“天”。风起于天上,而刮到地上,就形成了山。有了山,山上长出了木材等物产,是被天光所照耀。这就是生长在土地上有利的条件。所以说‘出国受聘,成为君王的上宾’。"

    这是周太史所认为占辞里的“观国之光”的“光”字之意,又通过《观》与《否》画符号,而按八种取象进行联想,就联想出陈完将要出国受聘为王的上宾。这是通过取象与繇辞的字义连串在一起,解释陈完出国受聘为王的上宾的根据。这本来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可周太史却联系到一块,并从“光”、“风”、“土”、“山”这些字义上进行比附、联想,居然联想出陈完及其子孙日后的吉凶因果来。难道这就是由《左传》里记载的春秋史巫卜筮吉凶的方法吗?这卜筮的能耐岂不是很好学么?以这种卜筮方法,居然能断出人事的吉凶来,中国人真是太有能耐了!中国人有了能窥视天机的“八卦”卜筮之术,就可化险为夷,避凶趋吉、万事大吉了,成为中国人可真的是太自豪、太幸福了!

    我们已知《周易》产生的时代,应是西周后期时段,而《左传》记载的用篡改成繇式《周易》一书进行筮卜是春秋时段。《周易》一书里的《观》篇文章中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里的“王”,当指周王。而春秋时期里的各诸侯国里的诸侯,还没有上升到王的身份,而是称“公”,而非称“王”。从周太史断卦的口气来看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