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生存指南_第048章:灯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48章:灯塔 (第1/3页)

    午休之后,朱塬下午主要筹划的一件事,就是建造灯塔导航系统。

    这年代已经有灯塔雏形。

    朱塬到来明州几天后,就按照之前看过的资料,在定海城外招宝山上建造了一座简易烽堠,也即是这个年代的‘灯塔’。

    与边关烽堠类似的外形,不过,边关烽堠是为了示警,没有敌情不得轻易点燃。

    沿海烽堠则是全天候燃起,白日举烟,夜间点火,给靠近定海的各路船只引航。

    但这远远不够。

    朱塬希望达到的目标,是让灯塔导航系统遍布大明海疆。

    还是那句‘恐惧源于未知’。

    如果航海者行到各处,特别是遭遇紧急状况,如果能看到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无异于溺水之人抓到一根从岸上递过来的长杆。

    可以救命。

    另外,之所以是灯塔,不再是烽堠,也是必须的改进。

    烽堠的结构太简单,一旦遭遇暴风骤雨等恶劣天气,露天的烽堠就无法再燃起烟火,而恶劣天气,恰恰是海上船只最需要烟火导航的时候。

    因此,朱塬希望建造记忆中那样的灯塔。

    同时也要适应时代。

    晚间点火同时,这种灯塔还必须能够在白天燃起狼烟,并需要拥有一定的抵抗恶劣天气的能力。毕竟后来的灯塔主要是夜间引路,但这时代没有各种现代设备,白天的导航也非常重要。

    再说当下。

    让灯塔遍布大明海疆的远期目标先放放,首先还是要服务于近在眼前的运粮。

    因此,参考自己给出的图稿,与姚封选来的工匠商议过大概建造方案之后,朱塬又经过与测绘处吏员的讨论,打算先铺开两条灯塔导航路线。

    第一条路线在明州外海,从定海港口一路向东北延伸,直到后来的嵊泗列岛区域。

    根据最近不断汇总的测绘结果,嵊泗列岛距离明州大概两百里。

    过了嵊泗列岛,再往东一些,运粮船队差不多也就到了拥有西北向洋流的外海,可以转道向北,直抵山东。

    太远无法企及,但既然开端这一段可以通过舟山、岱山、嵊泗等群岛上的灯塔布局,实现全线导航,当然要做。

    另外,计划建造灯塔的岛屿也要有选择性,关键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拥有天然海港,以便运粮船队遭遇紧急状况,只要向着灯塔方向前行,就能得到停靠修整。

    第二条线路在东部沿海各州县。

    暂时不考虑南部,而是从明州向北,一路到胶州。

    选择建造灯塔的位置同样必须拥有海港,而且会对相应临海区域进行一定的深度勘测,确定入港航线,避免搁浅触礁等状况发生。

    运粮船队在远海行驶的时候,肯定看不到数百里外的陆上灯塔。

    不过,还是那个道理,一旦遭遇紧急状况,整个船队,或者部分船只,可以直接转道向西,根据沿海灯塔的指引,进港停靠。

    不仅如此,朱塬还计划在两条灯塔网络上都布置救援卫所。

    外海船只同样可以发送烟火信号,只要接到信号,相关卫所必须主动赶往救援。

    这年代出海远行是怎样的一个危险程度?

    首先,随着朱塬近期越多的了解,也逐渐意识到,海运动辄漂没三成以上,明显夸张。

    但,哪怕只算一成。

    损失一成粮食的背后,还有明显被很多史料刻意忽略的一个问题。

    人呢?!

    朱塬计划一次运粮20万石,押送士卒民夫需要1万人次。以此类算,想要达到元廷300万石级别,押送士卒民夫就需要15万人次。

    按照粮食损失比例,再考虑一半人能够被救起,剩下半成,每年也相当于损失7500人。

    注意,之前是‘人次’,之后是‘人数’。

    还是按照朱塬的规划,三万人,每年往返两次,顺利的话,可运粮120万石。要达到每年300万石,很好计算,需要一个7.5万人的团队。

    于是,人手损失,恰好还是一成。

    表面上看,每年损失一成的人手,似乎也不多,但,运粮不是只运一年,元廷之前运粮元惠宗至元年间开始,直到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亲元势力相继覆灭,持续了大半个世纪。

    不说几十年,哪怕按照10年计算,7.5万人的运粮团队,每年损失7500人,十年之后,理论上最初的7.5万人,要全部换一遍。

    因为,都没了!

    这样的危险系数,可以想象沿海居民对参与北上运粮的抗拒程度。

    大明给不出元廷那种相当于粮价本身两倍以上可以让人忽略生死进行冒险的高额运粮脚价,实际上元廷自己也给不起,后期海上粮道的迅速崩溃,根本还是财政上的无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