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世间再无杨贵妃 (第2/2页)
下燕军遭到唐军顽强抵抗,“下南阳,取武关,经蓝田绕袭长安”的军事部署未能实现; 进军荆楚和江淮的燕军,由于唐军防守严密,掠夺江淮财赋重镇的筹划幻灭; 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唐军在河北节节胜利,各地民众纷纷起义,十几个郡宣布光复。燕赵大地重新回到李唐朝廷手中,范阳与洛阳的联系彻底断绝。 安禄山四面楚歌,本已打算撤军,放弃洛阳,躲回范阳老巢。 形势一片大好,只要哥舒翰保证潼关不失,郭子仪和李光弼直捣范阳,燕军就会土崩瓦解。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杨国忠和哥舒翰嫉妒猜忌,剑拔弩张的争斗,让整个战局的有利形势瞬间崩塌。 在杨国忠的怂恿下,玄宗担心贻误战机,命哥舒翰率部东征,进攻陕郡,克复洛阳。 哥舒翰大惊,连夜奏疏玄宗道:“安禄山久经战阵,叛乱蓄谋已久。此乃诱敌深入之计。一旦我军出击,正好落入圈套。我军据险而守,以逸待劳,时间一长,叛军粮草不济,民心尽失,军心必乱。届时,伺机而动,一战而定。” 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同时上奏,只要潼关坚守,拖住叛军,朔方军就能直捣范阳,覆其巢穴,平定叛乱。 然而,战局刚刚曙光,玄宗就迫不及待一场大胜。他极度渴望用收复洛阳来挽回颜面,洗刷耻辱。 玄宗不断下诏,催促哥舒翰出关决战。续遣中使趣之,项背相望。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显然不能当真。若抗旨不遵,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人头就是哥舒翰的下场。 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四,哥舒翰“抚膺恸哭”,挥泪“引兵出关”。 大军出潼关,三天后,抵达灵宝西原。此处北有黄河之险,南有崤山之阻,中间仅有一条狭长的隘道。正是兵法中的支地。 “支形者,敌虽利,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遇到这种地形,敌人虽然利诱我,我也不出击。我们应引军离开,让敌人出击,等敌军出了一半,我们出伏兵再攻击他。 哥舒翰显然知道这条兵法,不敢鲁莽进军,命大军在隘口夜宿。 如果不是玄宗不断下诏,催促其加快行军速度,哥舒翰一定不会贸然进入隘道,而是会按照兵法所云,迫使燕军到隘口决战,避免被伏击。然而,军令在身,只能置兵法于不顾。 果不其然,王思礼率领的唐军进入隘道后,五万前锋部队全军覆没。 庞忠率领的十万主力不战而溃。“后军见前军败,皆自溃,河北军望之亦溃。瞬息间,两岸皆空。” 十八万东征大军,一日之间灰飞烟灭,只剩八千残兵败将逃回关中。 六月初九,燕军崔乾佑兵不血刃地占据潼关。 潼关失守后,一夜之间,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等郡的守军弃城而逃,拱卫京畿的防御体系荡然无存,只剩长安一座孤城…… …… 六月十二日 “上以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京兆少尹灵昌崔光远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将军边令诚掌宫闱管钥。是日,上移仗北内。既夕,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厚赐钱帛,选闲厩马九百余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独与贵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 玄宗紧急任命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提拔京兆少尹崔光远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命宦官边令诚掌管皇宫各道门的钥匙。 傍晚,玄宗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禁卫六军,赏赐给将士们大量钱帛,又挑选了九百多匹御马,用以逃亡。 六月十三日黎明,在禁军护卫下,玄宗带着宫内皇族家眷和少数大臣西逃。 …… “是日,百官犹有入朝者,至宫门犹闻漏声,三卫立仗俨然。门既启,则宫人乱出,中外扰攘,不知上所之,于是王公、士民四出逃窜,山谷细民争入宫禁及王公第舍,盗取金宝,或乘驴上殿。又焚左藏大盈库。” 皇帝出逃的消息传出后,原本祥和富庶的长安顿时变成一座恐慌、混乱的孤岛。无论世家大族,还是平民百姓,人人携妻挈子,惊惶出逃。暴民趁火打劫,抢掠烧杀,长安城乱成一锅粥,人仰马翻,火光冲天……大明终始的蜀山悬剑传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