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贞观_第二百三十二章 军用转民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二章 军用转民用 (第2/3页)

的,砸钱砸时间下去,很多时候就是打水漂。

    只不过,李泰跟这时代的人有种最大的区别就是,李泰有种军用转民用的思维。

    所以李泰不追求什么跨越时代的技术,比如现在手搓黑火药,制作TNT什么的。

    但李泰相信,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的军用技术,就是这个时代科技的最巅峰。

    倒不是说,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是战争本身就是人类组织竞争进化的最高效模式,

    其他任何的组织,哪怕输了未必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但唯有战争,命只有一条,失败者有千万种的理由,但唯有胜利者,那就是比对方更加优秀。

    所以,基本上军用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更加高效,极端,甚至致命的东西。

    只不过,李泰所希望的就是把军队中的东西从军用转化成民用,保留它高效的特点,但是能让这些东西更加普及化,以及更加安全而已。

    这让李泰知道了战部天赋这种事情后,便思索着应该怎么样把它民用化。

    不过,这某种程度上是集体化的农业生产,而且是超过五百人以上的集体化生产,除了官方的军屯以外,实际上平民百姓的屯田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

    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华夏自古以来到了农民手中的土地都是那种破碎的碎片化土地。

    这点大到通过卫星直接看华夏土地上的农耕,小到每一个人到手的土地,几乎没有谁手上的土地是方方正正的一块。

    或者说,就算方方正正的一块,那在它的周边肯定也是有很多有楞有角的碎片化耕地。

    这一种情况哪怕在现代社会都没什么太大改变。

    如果没通过郑白渠,李泰直接给自己圈下了一大片的土地,那李泰根本就没有进行尝试机械化工业化的种田模式。

    因为这一种模式,真就不太适合关中平原这点土地。

    所以,李泰就是进行这方面的实验而已,为得是将来开发黑龙江那片黑土地做准备。

    虽然多少有一点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贪婪模样,但李泰明白,在大唐现在的耕地上强行推行什么机械化工业化是没前途的,只有黑龙江那一片的区域,才能满足自己的计划。

    哪怕现代也是一样,实际上不论是官方粮食产量,还是一个地区的人与耕田的比值,黑龙江都是华夏首屈一指的粮仓。

    尤其在农业的工业化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大省因为土地碎片化的原因很难推行机械化。

    但在黑龙江的黑土区域,走得是美国的大农场主的模式。

    这让这一片一年顶多一熟的土地,生产出了全国最多的粮食。

    这不仅是靠黑龙江地区得天独厚的黑土地,更重要得是几乎碾压其他产量地的耕种模式。

    所以,现在李泰在研究的什么耕种的工业化规模化的实验,实际上就是为了打败了高句丽之后去开发黑龙江那一片土地准备的。

    因为到时候,哪怕自己鼓励移民,但往高纬度地区移民肯定是件难事,哪怕到时候海运发达起来,怕也很多人不愿意过去种田。

    这就让自己必须要未雨绸缪的准备好,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应该要怎么样挖掘黑龙江那一片黑土地的潜力,就这一点上来说,自己必须要为将来做好准备。

    当然,那时高句丽肯定没了,毕竟高句丽若在的话,那开发起来也不方便。

    环境的安稳是发展开发的基础条件,若是连这基础他条件都没有,那就别多想了。

    “战歌转化成战部天赋倒是能成功转化了!”吕才听到李泰的话语,第一时间对李泰道,

    “不过,战歌只是对我们农业学府出来的学子有效,那种纯粹由其他百姓组成的劳动团体,虽然我能感受到他们的进步,但距离战部天赋还相当遥远。”

    “为何会如此?”李泰听到这话,不由带着几分疑惑。

    毕竟李泰所重视的却是普及,如果做不到普及的话,那战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别看高陵农业学府每年毕业的学生有五千,但这五千人对于整个大唐来说太少了。

    而幽州的幽州学府,余杭的江南学府,甚至在广州也建立了农业学府,但实际上每年的学生李泰觉得也很难超过八千人。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一手建立的农业学府模式,需要投入的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