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七章 清廷的应对 (第3/3页)
嗯,那就选这地了! ---------------------- 12月31日(十二月初九),承德,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双滦区滦河镇)。 这座于顺治七年(1650年)加派九省钱粮二百四十六万两白银兴建滦河北的避暑小城,如今整个城内布满了八旗部队,城里也聚集了无数满洲贵胃,满汉公卿,加之皇帝慰问使者位临,更显得此地气氛异常凝重和肃杀。 十一月中旬,大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却意外坠马跌伤,随即便被众多亲信护卫送至喀喇城暂时休养,并急召北京大内御医前来诊治。 所有人都以为,摄政王意外坠马,不过损伤皮肉筋骨而已,稍事治疗休养旬日,便可康复如初。可万万没想到,摄政王自送到喀喇城行宫后,便一卧不起,病情愈发沉重。在数日前,更是数度陷入昏厥,不能视事。 随侍多尔衮身边的内大臣、三等精奇尼哈番冷僧机询问御医后,竟然骇然得知,摄政王已入膏肓,恐无力回天,建议朝廷上下应早做准备。 冷僧机与锡翰(努尔哈赤之侄)紧急商议过后,立即回报北京,让昭圣皇太后(孝庄)和顺治陛下得知皇父摄政王殿下病危情形。 两日前,皇帝特命敬谨郡王(尼堪)至喀喇城,探视皇父摄政王病情。虽然,在御医的努力下,多尔衮几次醒来,也与几位重臣几多交流,但情形仍旧非常不乐观。 从昨日开始,多尔衮便一直陷入昏迷状态,任凭数名御医使尽了手段,也无法让他保持一刻清醒,很多人都知道,皇父摄政王的大限要到了。 行宫寝殿内,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礼亲王(代善之子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等大清诸多重臣齐聚,所有人均是面色沉重,眼光不时地瞟向内殿。 “诸位王爷”一名御医面容严肃地上前跪倒磕头,“皇父摄政王醒了,有话要与和硕郑亲王、敬谨郡王交代。” 尼堪看了看济尔哈朗,却见对方脸上显出一丝悲哀之色,摇头叹了一口气,然后便率先抬步朝内殿走去,济尔哈朗随即也起身站立,四下里看了看在座的大清重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跟在尼堪的后面,走了进去。 昔日英武绝伦的皇父摄政王,如今一脸苍白,神情里也透出一股难言的死气,眼睛微微闭着,呼吸时紧时慢,两几名御医见两位王爷进来,连忙跪倒磕头。 尼堪挥手斥退御医,然后坐在多尔衮病榻前,关切地看了过去。 过了良久,多尔衮微微张开眼睛,看了看身边的尼堪,又望向远处另一边的济尔哈朗,似乎想开口说什么。 尼堪稍微俯下了身子,靠近多尔衮。 “天下……” “联……汉人。” “灭伪明……” “击齐藩……” 尼堪听着多尔衮断断续续地说着,不停地点头,示意他记下了。 “火器……,禁海……” “招降福建……” 多尔衮说着,右手微微地抬起,指着榻前一本奏折。 济尔哈朗伸手将那本奏折拿起,翻看几下,是英亲王阿济格在南京呈送来的奏折,建议朝廷招降福建郑芝龙,许其封王、永镇闽粤。 济尔哈朗合上奏折,朝多尔衮点点头。 “摄政王,臣定会将此奏本,呈于皇上,并着力督办此事!” “天下……” 多尔衮喃喃地说了一句,随后眼中带着无限的遗憾,颓然地闭上了,右手也无力地垂在榻边。 “皇父摄政王,薨!” 济尔哈朗最后看了一眼死去的多尔衮,然后缓缓的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派使者立即返回北京,报于皇上和太后。城中所有官员戴孝,阖城举哀!” 正在喀喇城一处宅院里无所事事的罗守章,突然听到远处响起一阵低沉的哀乐,以及隐隐传来哭嚎声,不由愣住了。 “呵……,多尔衮死了吗?如此,这天下局势,恐怕将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吧。”重庆老Q的1635汉风再起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