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_第五十五章 城市的基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 城市的基建 (第1/3页)

    1662年12月13日,建业。

    二十多年前,从建业城建立的那一刻起,这里仿佛一直都是一座巨大的工地,每年,甚至每月,都会有一栋或者几栋建筑物拔地而起,城区面积从当初一个方圆不到一千米的小型堡寨,发展到现在占地面积近三十平方公里的“大”城市,人口规模也达七万六千余人。

    在这个初夏的时节,建业城中几乎三分之一的街巷和道路,到处被挖得是一条条坑道,纵横交错,无数的碎石、水泥、涵管堆砌在坑道附近。数十名汉洲第二建筑商社的匠人们,一边研究着手里的图纸,一边指挥着几个工头驱使土人们挖掘或者埋设管道。

    从去年开始,建业城便在大规模地进行城市下水管网的改造和建设。因为地处热带地区,极易滋生和泛滥各种热带疫病,所以,建业城在建设之初,便对整个城市的下水管网和供水系统进行了早期规划和建设,同时也竭力维持城中的清洁卫生状况,减少疫病的滋生环境。

    在这个时期,无论中外,人们将一些传染病更多的归为“天灾”,或“对人类不道德的一种惩罚”。而在汉洲本土,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人们基本上都已知晓,清洁饮用水供应、污水排放与公共卫生方面有密切的关联。

    但是,随着二十余年的发展,原先规划的城市下水道管网和供水系统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和城区规模的扩大,已渐渐难堪重负,亟待改善和扩建。

    后世,曾经有人说过,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在某个地区下暴雨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拿下水道能否有效排水,去衡量一个城市的基础建设是否发达。

    然而,比起下水道,整个城市的供水系统才是“真正的良心”。前者属于后者的一部分。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完善的交通设施,但一定要有好的供水系统。

    有关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性,长期以来被人忽视了。许多人天然地认为,一个城市生来就有完善的供水系统。即便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每天都在使用它,却很少知道它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城市的给排水管道早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得到普遍应用,并且给排水系统逐步完善,典型的有齐国临淄城(人口高达30-40万)完整的排水管道网。给水最初依赖于凿井取水,最早的引水工程是约公元前700年东周阳城的地下输水陶质管道系统,以及澄水池和阀门坑等配套设施。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供排水系统不断发展。到了西汉时期,长安城修建的龙首渠(引水渠)并开挖了相当规模于昆明湖的水库,用于调蓄排水。至蒙元时期,大都开挖的金水河引水,并建有明渠暗沟组成的排水系统。

    而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给排水系统,则是约公元前300年古罗马。当时罗马人口已增长到50万,建成了以河道、管道(铅质)或地下隧道组成的引水渠,长达四百余公里,中途还设有到虹吸管、沉砂宽水槽、人工水塘等设施,将水供至部分私人住家或公共喷泉。除饮用外,还有大量的水用于沐浴和娱乐,人均综合用水量达200-1200升水。

    这个时期的欧洲,在17世纪初,英国伦敦也建成了约三十多公里长的明渠,引城外泉水和河水入城,城内输配水地下管道总长达五十多公里,并且还在关键部位使用部份铸铁管道输水。

    建业城最早的供水系统,源于当初在城中建立了几座大型净水池,通过水泥修建的饮水渠,将附近水库里的水引入城中,再经过数道沉淀和过滤,便成为全城居民可饮用的清洁水源。居民们每日挑着水桶或赶车马车,将一桶一桶的水接入自家的储水缸中。

    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多,以前发展缓慢并且效率低下的的城市供水,一下子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几万人,乃至以后十几万人挤在一起,如果仍旧依靠人力或者是地下水井进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