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儿静一静_321、沉默是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21、沉默是金 (第2/2页)

梁海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单位,曾同马山局的情况差不多,班子不团结,工作长期没有起色,上访不断。上级决心对那乱单位进行重新调整,由上级单位接管,但在确定班子人选时却遇到了难题,几经谈话,新成立班子成员却迟迟难以确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上级单位的干部对那乱摊子单位的情况都非常了解,符合条件且能力又强的干部,没人愿去;有些能力强也有下去锻炼意愿的干部,又不符合干部提拔的条件。经再三研究,上级班子只好降低用人标准,选了个能力很平常且沉默寡言的人前去担任正职。

    那正职人选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时话很少,而且将所有的情感从来不写在脸上,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尊木雕。那上级单位起初对这新选的下级单位正职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曾内部私下讲,活马当死马医,工作上去了总结经验,失败了汲取教训。也有的领导提出,反正现在已经是个乱摊子了,再乱还能乱到哪里去啊。上级单位统一思想认识后,选派那位话语不多的干部前去任职。可出乎上级领导班子甚至整个机关干部预料的是,新派去的那位正职干得非常优秀,当地的被动局面不仅很快得到扭转,工作绩效有了很大的提升,更为主要的是,那落后单位正职的能力得到上级和当地领导一致的充分肯定。那干部自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拔。

    乱单位不仅得到了整治,而且还锻炼培养了干部。那乱摊子单位发生的变化,引起了省里相关部门尤其是ZZ人事部门的高度关注,便组成联合调研组前往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当地干部反映,上级单位选派的那位正职平时基本上不说话,十个字以上的批示很少,很多的文件只是画个圈,因此,有的干部私下给其起了绰号叫“圈局长”。

    在调研过程中,还曾发生一个笑话。谈话中,当地干部一不小心,说漏了嘴,直接喊那正职为“圈局”,省里调研组的一位领导对当地的情况不太了解,感到有些惊奇,就禁不住问道:“谁是‘圈’局长啊,天下还有姓这姓的人吗?怎么没听说过啊。”待了解事情真相后,调研组的人禁不住大笑起来。

    那曾落后单位的班子领导则称,哪个领导不想进步啊,而进步的前提必须赢得正职的信任。我们平时向正职汇报工作,正职很少表态,甚至请示问题,有时半个小时正职不说一句话,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而心理上则觉得正职似乎对自己不信任,就争着在分管工作上取得一些成绩,以实绩赢得正职的信任,为今后的进步增添些砝码。于是,大家都拼着命的将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然而,尽管如此,仍然整天如履薄冰,生怕分管的工作因一时疏忽出现纰漏,惹得正职发脾气,首先拿自己开刀。而果真如此的话,作为曾经的乱摊子那可真的是咸鱼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事实并非如此。据那位正职介绍情况时称,第一年,尤其是刚刚上任,的确不了解情况,一头雾水,不知该说什么,做什么,压力非常大,生怕说错话,做错事,辜负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干部群众对自己的期望,干脆不表态,索性放手让大家去做,甚至当时想好了大不了向上级党组检查,打道回府;第二年,工作基本上走向正规,大家很努力,也就用不着自己表态,更不需要自己指手画脚;第三年,我的工作方式甚至性格都被大家接受,我自己也习惯了,已用不着我表什么态。

    最后,关于那单位正职的能力问题最终也没有形成共识,有的认为,那位正职根本没有能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之所以被人称为“圈局长”,工作上不敢表态,根本原因是能力差,怕露怯。但也有的认为,那正职很有定力,能力超强。之所以不表态少说话,说明很有城府。开始没有将那干部列入选拔对象,只是说明上级班子对那干部缺乏全面的了解。但有一点成为大家的共识:有时沉默而且长时间的沉默本身就是能力,工作三年没说一句多余的话,而且工作不断发展,无论是班子还是干部队伍保持长期稳定,那就是能力强的表现。由于没有形成共识,上级机关也没有空缺,那正职就离开了系统,提拔到系统外另一上级单位任副职。实际上,其能力仍然得到了上级尤其是ZZ人事部门的认可。于是,有的干部听后非常后悔,觉得自己比那位正职能力强多了,失去了两次提拔的机会。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