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_旧时王谢 第4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旧时王谢 第42节 (第2/3页)

父亲虞预是土生土长的会稽人,没去过洛阳,写西晋历史天然就比不过渡江来的北人。

    偏偏他又格外看重自己编的晋史,甚至不惜攻讦另一位领著作的史官王隐。

    接到王琅的邀请,虽然明知对方正在打压虞家,虞预还是抗拒不了诱惑,第二次接到邀请就唯恐王琅反悔,带上书童连续去了三日,在王家的藏书楼看得如痴如醉,只差没有搬床住下。

    这些事说起来毕竟有点对不起伯父虞喜,虞止的脸微微发红,一语带过之后转移重点:“二层楼藏书均不外借,阿父只是浏览,确实不愧是王家珍藏,外间难得一见。不过谢安石才叫好命,小王在府衙办公,他常常就在三层楼看书,阮思旷说他进步一日千里,难怪世人都喜欢攀龙附凤。”

    虞池惊奇:“二层楼已是稀世孤本,三层楼还能放什么?”

    虞止回:“那就只有问王家兄妹和谢安石了。不过……”

    “不过?”

    “有一得必有一失,听说他现在去郡里的宴会雅集,没有人敢设乐伎,他原是最喜欢这些的。”

    虞止的声音里带上一些幸灾乐祸。

    虞池微微一愣:“小王府君不让吗?”

    虞止哂笑:“这等事何须她亲自开口,况且就算她装得贤良大度,又有谁会相信吗?他弟弟万石最是好笑……”

    说到一半,他及时收声,警惕地看了看左右,见仆从都竖起耳朵在听,他暗道一声好险,收敛表情叮嘱:“总之阿池安心办差,对其他事多听少管。”

    虞池乖乖点头应是。

    第70章 招贤纳士(二)

    在会稽士人流言中神秘不已的王氏藏书楼是王琅少年时代的手笔, 外表看来平平无奇,设计里却蕴藏了很多后世积累的宝贵经验。

    她那时年龄还小,少出闺阁, 没意识到自己建的楼有多先进,王家人习惯了她的奇思妙想, 不约而同对她的一切异常保持缄默, 因此, 直到带谢安前来参观, 被对方一眼看出这座楼是用于藏书, 她才想起自己当初设计的诸多考量。

    “何以见得?”

    她带着好奇发问,同时在心里猜测谢安推断的依据。

    端倪当然有很多,换作她是生人也能看出是藏书楼, 只是谢安断定的条件未必与她相同,还要听本人解释才好。

    而谢安果然没有让她失望:

    “自古藏书最怕火灾,故先代有石室金匮之设。主宅皆木造, 唯此楼独用砖石, 防火之意昭然。楼下四面环水, 恰似汉相萧何所建之石渠阁,便于引水灭火, 又能排涝防盗。”

    “楼底石基高筑, 楼顶瓦坡耸立,则上下湿气隔绝, 纵逢阴雨连绵之月, 亦无惧雨水侵蚀墙体。”

    “楼前宽阔平整而通风向阳, 恰能用来晾书, 必是琳琅体恤下人运书辛苦, 索性直接设于楼下。”

    最后一条理由一出, 连院子里侍奉的仆婢都不由抬头,惊讶地望向两人。

    王琅微微一笑,没有回话。

    看出石楼用于藏书不难,看出主持修建者是她却很难,毕竟她那时才十二三岁,常人绝想不到她能有这等心思,倒是通过其他途径猜出她参与设计更有可能。

    而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她建石楼比喻为汉初名相萧何建石渠阁,又将本人不适合说且未必有的体恤之意说得言之凿凿,一番话竟是将上上下下都照应到,还体现出他的眼力见识,这份情商她只在王导身上见过。然而她见王导都是她主动去丞相府登门拜访,想方设法博取王导的支持和好感,和谢安的情况不同。

    她现在特别理解桓温——换做她能将谢安招进幕府,也会忍不住得意洋洋对人炫耀。

    “阿父爱藏书,离开建康前将所有孤本都装箱带到会稽,我就求阿兄寻工匠改建了这座楼用来贮书。”

    王琅走在前面,带着他经过青枫簇拥的栈桥来到门前,自己拿钥匙打开门锁:“地面铺的都是砖石,不怕磨损,着木屐鞋履入内皆可,就是木屐动静大些,易被听到。雨天一般不开门,不过也备了替换鞋袜,在玄关里收拾干爽再入楼即可。”

    魏晋士族连食谱尚且密不外传,更罔论图书典籍。

    故而曹操羡慕蔡邕藏书万卷,却只敢找自己施过大恩的蔡文姬打听,不曾对蔡邕藏书的真正传人王粲提过半句。

    以曹操的身份地位尚且如此顾忌,王琅也无意在低收益的事上挑战社会习惯,成为士族公敌,而是利用这种习惯,将藏书按珍贵程度分层设立门槛。

    “砖石变温慢,楼内冬暖夏凉,只用来藏书有些浪费。我在楼外种了翠竹碧荷,增添景致,又将一楼书橱做成可上下推拉的结构,在景观位摆上席案。外面荷风习习,楼里书墨流香,窗明几净,人声隔绝,是适合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