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绝后,我成了世一教_第472章 最绝望的事就是跟德国人踢点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72章 最绝望的事就是跟德国人踢点球 (第1/5页)

    当来自英国的主裁判韦伯,吹响了比赛结束的哨声时,总共可以容纳42000人的波尔多体育场内,所有的球迷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齐齐振臂疾呼,嘶声呐喊。

    不管是德国球迷,还是瑞典球迷,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球队加油打气。

    在波尔多体育场的记分牌上,显示着这一场比赛中两支球队对决的时间和比分。

    左侧的德国队名字下方的数字为0,右侧的瑞典队下方的数字为……0!

    而下方的时间显示的是……120 1分钟!

    这也就代表着,瑞典队与德国队在这场万众瞩目的欧洲杯四分之一决赛中,一直踢到加时赛结束,都没能分出胜负!

    这个结果,其实还是出乎不少人的意料的。

    在比赛之前,显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实力强大的世界冠军德国队还是会拿下瑞典,顺利进入四强。

    他们两队上一次在世界大赛相遇,是在2006世界杯的八分之一决赛中,当时德国就是以2:0轻松战胜了瑞典。

    但是在今天比赛的过程中,瑞典队却给德国队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潘毅摆出了一个4-3-1-2的三后腰阵型,对德国队的赫迪拉 克罗斯双后腰组合进行绞杀,让德国队的进攻组织变得有点乱。

    而且瑞典队的后卫线也是以防为主,不轻易上前助攻,这就让瑞典队的防线长期紧缩在自己的大禁区前沿。

    这也让瑞典球门前的防守密度非常大,德国队的球一进入这一片区域,立即犹如泥牛入海,无声无息。

    就算是比赛前认为德国队能够轻松取胜的人,在看完了上半场后可能就会改变主意了。

    因为瑞典的防守真的太好了!

    他们这时候会想到,德国队的进攻可能真的无法攻破瑞典队的防守,比赛很可能进入加时赛,甚至是点球大战。

    而当比赛到了下半场,他们反而又会觉得,是不是瑞典队更有获胜的希望?

    因为这个时候,瑞典的双前锋战术开始发威。

    林德洛夫开始频频从后场发动长传,来寻找到前面的伊布或伊萨克,而福斯贝里也时不时地用中场的直塞球来威胁德国的后防。

    伊布和伊萨克这两个技术全面的强壮中锋,经常互相做球,寻找着胡梅尔斯和博阿滕之间的空当。

    包括两条边路,瑞典的锋线双煞也会穿插到两边,对赫克托和基米希进行冲击。

    只是这时候也体现出了瑞典队三后腰战术的一个弊端,那就是给前场提供的支援实在是太少了。

    除了伊布和伊萨克,基本上就是福斯贝里会插上帮忙,而埃克达尔、韦恩布鲁姆、拉尔森的主要任务就是扫荡,并不经常参与进攻;

    而两个边卫更是没有潘毅的指示,就坚决不会上前!

    这就导致瑞典队在前场基本上都是以少打多。

    不过伊萨克的强大冲击力,以及伊布那无与伦比的射门技巧,还是让瑞典队获得了不少的射门机会。

    只是德国的门将诺伊尔也不是吃素的,一一将球扑出,力保着球门不失。

    在踢到65分钟左右的时候,勒夫进行了换人。

    他用更加硬朗的施魏因斯泰格上场换下了赫迪拉,并换上了小将德拉克斯勒。

    同时,勒夫也改变了战术,开始把节奏放慢,开始追求快慢有序的稳定发挥,甚至于德国队会主动把防线后撤,把瑞典队放出来,再打反击。

    换人之后,德国队的进攻开始体现出了威力。

    中场中路转移过渡,边路推进突破,前场中路策应配合,整个进攻开始出现了更为立体化的配合套路,全面开花,远比之前单调的破密集防守来得有效,尤其是在拉扯和寻找漏洞上。

    在那之后,德国队拉响了几次进攻高潮,也创造了数次不错的射门机会。

    但跟过去的几场比赛一样,这一场比赛瑞典队的防线一如既往的表现不错。

    奥尔松、林德洛夫、格兰奎斯特、卢斯蒂格组成的后防线虽然进攻能力不足,但在防守上却踢得越来越默契,让防守也变得很牢固。

    而且有埃克达尔、韦恩布鲁姆、拉尔森这三个防守能力很强的后腰在前面进行保护,让瑞典队的防线避免直接暴露在对方的炮火下,这也大大降低了伊萨克松直接面对德国前锋的风险。

    而就算有时候戈麦斯拿到了球,他就会马上就遇到林德洛夫和格兰奎斯特双保险封锁,这也让他很难舒服地射门,就更别提得分了。

    这其实就是潘毅的策略。

    那就是在九十分钟内以防守为主,把比赛拖入加时赛!

    由于在小组赛的最后一轮瑞典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再加上16强战时避免了车马劳顿,瑞典队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