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唐朝_第一三零泉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三零泉州 (第2/4页)

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四县,时为中州。天宝间(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升桃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桃源县改称永春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八月,闽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王。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莆田人陈洪进割据。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北宋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复灭吴越,平海军改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些边地,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长泰县析归漳州。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县管辖。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