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珰》-童子阅读直播_楔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楔子 (第1/2页)

    楔子

    檐下整整齐齐站着一排人,都穿大红绣金的曳撒(考考你们,这个词念什么?)

    哈哈,让我来科普一下!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曳撒(yìsǎn)源自蒙古人的一色礼服质孙,蒙古名字叫jisum,质孙是蒙古语词汇的汉语音译。在明早期多作为内廷侍卫服饰,后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款式也不断变化。

    明朝中期,锦衣卫以及武官的官服采用曳撒样式,逐渐摒弃元朝的传统样式、开创出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形式。例如麒麟服、飞鱼服,这样的充满汉民族花纹的曳撒大批出现,大大增加了曳撒的华丽性和装饰性。

    永乐以后曳撒的称呼逐步增多,窄袖也逐渐变为汉服琵琶袖。

    曳撒最早出处:元曲”怀来醉歌“<一撒青金腰线绿>;这一撒指腰线袄”(家人们,有没有觉得这句元曲好适合写文啊,嘶哈嘶哈~~)

    童子太太的用词显然是精心挑拣的。赶热度的流水线文大部分都会写“飞鱼服”,然而除了引起疲劳、违背史实外,还大大提升我们对这一背景设定及热门梗的反感,从而危害到做饭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却因自己的文设置在类似年代而惨遭跳过的太太。(对某些大热词or梗ptsd了!)

    所以,拒绝劣质网文、抵制人工糖精,人人有责,从我做起。(宝贝们,举起小拳拳宣誓!)

    好,我们再回到原文:

    檐下整整齐齐站着一排人,都穿大红绣金的曳撒,老远的,恭恭敬敬地喊:“老祖宗回来啦!”

    雪地里走来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两边一对小火者(1)(还加注释了,太太的用心再次体现)扶着,走到近前,檐下那班人要跪,老人伸出一只褐点斑斑的手,粗指节,手掌很宽,微摆了摆:“免啦,”一把喑哑的老嗓子,颤抖着,“天怪冷的。” (检查!这个词怎么念?——答:[yīn yǎ] 是谁常年念为an ya,我不说~)

    “万岁爷歇了吗?”领头的红曳撒从小火者手里接过他,小心翼翼往屋里扶。

    很多人说太太的文很有画面感,仿佛在看一部湿漉漉的电影,这和她的遣词造句很有关系。比如这句,太太在此用了借代的手法,拿这个太监身上穿着的“红曳撒”代替他本人,成功地营造了现场感。试想一下,倘若我们此刻在雪地里,远远望去,不正是一抹抢眼的红在一片雪白里走动、伺候吗?白雪映红袍,这样鲜明的色彩对比,本就夺人眼球,任谁见此情此景,都会留下“翻飞的一片红”的初印象。这比老老实实地写“领头的太监从小火者手里接过他”要生动许多,它使读者身临其境,好像真的在雪地里看一行太监迎接一位老人,一下子就使我们进入剧情,欲罢不能,忘乎所以,不知身之何处。(大白话就是:读得停不下来了)

    顺便科普一下借代这种修辞手法,它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比如,拿特征代本体。本文即是这样的例子,其他例子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用叶和花的颜色特点“绿”“红”代替事物本身。

    好滴,我们再回到原文:

    “万岁爷歇了吗?”领头的红曳撒从小火者手里接过他,小心翼翼往屋里扶。

    “歇了,”老人要迈步,忽然在门槛前停住,眨了眨昏花的老眼,往众人身后看,“那是……”

    大伙顺着他的视线转头,是个捧绸伞的孩子,十一二岁,薄衣裳,冻得瑟瑟发抖。

    “新进宫的?”老人问。

    “老祖宗好眼力,今儿下午刚从外头领进来,咱挑的最好的。”(像在说甄选一个物件。莫名惹人心酸。那个时代就是这样,不把人当人。)

    老人朝那孩子招招手:“是高丽人?”

    “确实是朝鲜贡来的,老祖宗这是凤眼回春了!”(确实是一个“物件”啊……叹气)

    红曳撒们争着谄媚,左一个“精神矍铄”(来来来,这个词怎么念?嘻嘻,是jué shuò),右一个“老当益壮”,(下人们拼命巴结的样子体现了这个人的位高权重,也间接交代了后文要出现的主角——从前也坐这个官位的——廖吉祥的身份尊贵,权势滔天。所以第二次林中漫步一节,谢一鹭赶上廖吉祥,与他并肩平视时,廖吉祥眼里才会闪烁几分震惊。毕竟身居高位如他,常年受人奉承,已经很久没有人敢和他对视了。)

    孩子走近来,似乎还没受过教,抬着头,一双水汪汪的丹凤眼,老人看着看着,像是入了迷,竟用枯手在那稚嫩的脸蛋上轻拂了一把,问他:“姓啥?”

    孩子会说汉话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