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乡村 (第1/3页)
1663年10月8日,南都府,江陵(今澳洲南部吉朗市),石门村。 在这个时期,不论是东方神州大陆,还是西方的欧洲地区,农人使用的大多数农具都是由当地农村中的铁匠或者木匠打造,部分简陋的农具则有农人自己制造。 但在齐国境内,不论是汉洲本土,还是附近的几个海外领地,几乎所有农人使用的农具,包括那些比较大型的农业设备器具,全部由几家工业化的齐国工厂提供的。甚至整个南洋地区的土邦王国的那些土人所使用的铁制农具,也大多由齐国供应。 虽然,这些土邦王国或多或少遭受到齐国商人的盘剥和压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齐国提供的工业标准化的农具后,他们的农业耕作水平和技术,明显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农业产出,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提升。 作为春耕的犁,在近一千多年里,中国古代时期,始终处于世界最为领先的水平。装有曲面铁犁壁的高效犁到西汉时期已经得到应用,且犁已基本定型。除了曲面犁壁,良好的结构也是中国犁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种犁的因素。特别是中国犁使用可调节杆,改变犁片与犁梁之间的距离,可精确地调整犁地的深度。 而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区古代不使用带犁壁的犁。中国带有曲面铁犁壁的犁在唐代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农业生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而欧洲很长时期只知用直面木质犁壁,壁与铧不能紧密结合,常夹带草土,拖动费力,一直到后世的18世纪初,因受中国犁传入的影响,才开始使用曲面铁犁壁。 传统欧洲犁的效能差,因其有宽大的底座、沉重的木轮和大的木犁壁,产生的阻力很大。另外犁壁和犁铧不能相互紧密贴合,杂草和泥土会夹在缝隙中,耕作时犁地的人不得不隔几分钟就停下来,用棍子清除犁上的泥土和杂草。效率远不及中国的传统耕犁。 至于播种工具,传自汉代的三脚耧至今仍旧是这个时期最为先进的条播机具。它完美地将开沟、下种、覆盖、压实四道工序接连完成,而且既省时又省力。要知道,直到17世纪末期,欧洲播种时采用的方法只有撒播。并且,长期以来,撒播都是欧洲农民播种的唯一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非常浪费种子。这使得耕地里,凹陷的地方种子可能多出十多倍,高出的地方可能很少或没有种子。这种不均匀状态使有效种子数量减少,因为五十粒种子挤在一起的空间还不如一粒种子的产量多。过于紧密的地方,植株是完全不能获得足够的养料。 随着齐国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为了解决国内人力不足的缺点,本土的几家农机具生产厂从十几年前,便开始不遗余力地研究和改善农用机械的生产效率。 工厂里的大匠们根据《农政全书》和《农书》里对农器和机械部分所描述,以及大量的图形和说明,不仅完整地复制和生产出大量的农机器具,而且,还对犁、耧车和中耕机等各种农具进行改造提升,使其能更有效率地为农人所用。 在石门村东侧的一大片田地里,李成胜牵着缰绳,小心地控制着身后的马匹,以便使马拉条播机行进的速度更为匀速,而他的父亲李德田则跟在条播机后面,仔细地查看小麦播种的情况。 这架条播机和马匹都是从乡里的农业扶保站里租用的,每天需要花费八角钱,并且还要承担租期内马匹喂养的费用。 条播机经过调节,可以播种绝大多数的不同大小的种子。一些带有特殊装置的条播机甚至还可以播撒粪肥与人工肥料。两个人加上一匹马,每日可以播五到八亩耕地。这比原先在大明普遍使用的耧车,效率提升两倍之多。 “胜儿,天色晚了,该收工回家吃饭了。”待条播机走到地头,李德田将一个水壶递给自己的长子,然后用挂在脖子上的棉布擦了把汗。 “哎!”李成胜接过水壶,一扬脖子,大口大口地喝着水。 “胜儿,前些日子,在东隅村相的那个姑娘,你觉得咋样?” “咳咳……”李成胜闻言,顿时被水呛了一口,脸色涨得通红,“爹,我……我才满16岁。等几年,再考虑这个事……”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